close
【潘俊琳】
績效管理是平時用來協助員工成長的依據,它並不等於年終結算獎酬的那張成績單。為了達到績效管理,有太多的主管因此和部屬長期處於敵對的狀態,主管若將績效管理當成「盯」部屬的白紙黑字,而非「協助」的依據,那將失去帶人帶心的管理精髓。

美商韜睿惠悅人才與獎酬顧問諮詢總經理魏美蓉表示,績效管理的目的,在於提升員工的能力、達成公司的策略目標,和作為獎酬激勵的標準。

在提升員工能力方面,主管應該要有同理心,以主動關心的態度,從旁協助員工。而績效的評核標準,最好能採用「平衡計分卡」,從財務、客戶、流程和學習成長,四個面向質量均衡評估,以免績效空有「量」而沒有「質」。

魏美蓉指出,在績效面談時,主管的心態非常重要,如果是站在幫助員工成長的立場,那部屬會感受到溝通的誠意,而撤掉心中的藩籬,並接受主管的建議。但主管若拿著評核表,以教訓的口吻,準備好好地修理部屬,那主從的緊張關係立刻升高,職場互動會陷入冰點,主管再怎麼講得口沫橫飛,甚至指證歷歷,只是平添部屬的不滿。

國人向來不太會讚美別人,尤其主管在和部屬溝通時,通常都是拿不好的出來講,至於好的那是應該的,這會讓部屬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被看見,但缺點卻被放大檢視。這種沒有同理心,沒有站在對方角度的績效面談,會讓員工覺得主管就是一副資方的嘴臉,大家根本不是同一國的,就算談也不願說出心裡話。

魏美蓉表示,績效面談時的同理氛圍,往往勝過伶牙俐齒的指責,而懲罰不但沒有辦法達到「教訓」的目的,往往還會衍生反效果。最理想的方式,是讓員工處在「正增強」的環境,讓員工不斷產生正面行為。

在達成公司的策略目標方面,績效評核應該要能創造員工自我成就的氛圍,當團隊的成就動機強烈,原本成就慾望不強的人就會被激勵,而產生正增強的動力。

績效評核也必須是獎酬激勵的標準,否則努力的人和不努力的人,領的是一樣的報酬,那組織將變成沒有希望的團體,將帶來劣幣逐良幣的惡性循環。但是當員工從獎酬體認到,挑戰困難將讓自己的能力成長,讓自己的市場價值變高,整個組織就會朝正向循環發展。


【2011-02-25/經濟日報/C10版/經營管理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潘俊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